正法寺
正法寺始建於1191年,原是鐮倉幕府創建者源賴朝(1147–1199)的家臣志水家的菩提寺(特指安葬、供奉祖先的家廟)。1546年,奉後奈良天皇(1497-1557)昭令,這座寺院開始擔負起祈禱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的職責。
如今的正法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17世紀佛教寺院建築,以佛像、繪畫和美麗的庭院著稱。
志水家的女兒於龜之方(也稱「阿龜」;1576-1642)是德川幕府的開幕將軍德川家康(1543-1616)的側室,正法寺因她的慷慨捐贈而受益匪淺。在民間傳說裡,阿龜為孩子洗澡時偶然遇上了路過的將軍隊伍,匆忙之下,她將澡盆連同孩子一併端起避讓,德川家康因而對她一見鍾情。在為德川家康生下一個健康的兒子後,她終於在幕府立下了根基,可以有能力支持本家的家廟,使之托庇於強大的德川幕府之下。現已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的本堂(正殿)、大方丈和唐門都是在於龜之方的捐助下於1630年而建成。
本堂內供有於龜之方及其德川家一脈後人的牌位,但殿內供奉的主佛則是鐮倉時代(1185-1333)的阿彌陀佛及兩脅坐像。本堂內部的木構彩繪如今大多數依然呈現著最初的顏色,其中有幾幅畫作都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這位畫者也是為德川家康華麗的陵寢日光東照宮作畫的藝術家之一,這處建築牌匾上的題字則是出自後奈良天皇手書。
毗鄰本堂的大方丈和書院內存有中國古典及自然山水主題的屏風畫。此外,庭園是京都府指定名勝,小方丈、鐘樓和書院則是京都府指定文化財產。
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的阿彌陀佛坐像最初供奉在距此不遠的八角堂內,自1998年起在京都國立博物館展出,後出於文物保護目的,於2008年移入正法寺法雲殿內供奉。
寺院平常不對外開放,但每年都有幾次特別開放的機會可供訪客入內參觀,比如,除夕夜就可來此敲鐘,去舊迎新。

正法寺的法雲殿內供奉著一尊高大的阿彌陀佛坐像,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這尊阿彌陀佛結珈趺坐在蓮花寶座上,面帶安詳的微笑,雙手抬至胸前結說法印。佛像雕刻於鐮倉時代(1185-1333),現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產。
佛像本身高2.8公尺,以檜木製成。阿彌陀佛佛身上曾覆以金箔裝飾,僧袍色彩鮮豔,背光(佛像背後象徵佛光的蓮花瓣狀飾物)高4.8公尺,雕刻有13尊小佛像、祥雲和其他裝飾元素,至今仍能看到殘留金箔的痕跡。佛像上沒有造像者署名,但研究者根據風格猜測認為,這可能是鐮倉時代著名雕刻家快慶的作品。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石清水八幡宮都是實踐神道教與佛教融合發展的神社—佛寺綜合體,這尊阿彌陀佛坐像就是從那個時期留存至今、極為稀少的一尊佛教雕像。最初,祂被供奉於當時神社界內一個名叫「八角堂」的朱紅色八邊形佛堂內,明治政府在1868年頒佈「神佛分離令」(即拆分神道教與佛教)後,石清水八幡宮內的一切佛教設施都遭到移除。
為保全八角堂和阿彌陀佛坐像,一位正法寺的前任住持在1870年將其遷到了距離寺院不遠的一座古墳上。2008年,為了更妥善保護和保存文物,阿彌陀佛坐像被移入正法寺法雲殿——這處佛殿專門為此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