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寺
正法寺始建于1911年,原是志水家族的菩提寺(特指安葬、供奉祖先的家庙),志水家族的一位先祖正是镰仓幕府开创者源赖朝 (1147-1199)
的家臣。1546年,奉后奈良天皇(1497-1557)昭令,这座寺院开始担负起祈祷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的职责。 如今的正法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17世纪佛教寺院建筑,以佛像、绘画和美丽的庭院著称。
志水家的女儿於龟之方(也称“阿龟”;1576-1642)是德川幕府的开幕将军德川家康(1543-1616)的侧室,正法寺因她的慷慨捐赠而受益匪浅。在民间传说里,阿龟为孩子洗澡时偶然遇上了路过的将军队伍,匆忙之下,她将澡盆连同孩子一并端起避让,德川家康因而对她一见钟情。在为德川家康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后,她终于在幕府站稳了脚跟,可以有能力支持志水家的家庙,使之托庇于强大的德川幕府之下。现已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的本堂(正殿)、大方丈和唐门都是在於龟之方的捐助下于1630年建成的。
本堂内供有於龟之方及其一脉德川家后人的牌位,但殿内供奉的主佛是镰仓时代(1185-1333)的阿弥陀佛及两胁坐像。本堂内部的木构彩绘如今依然大体呈现着最初的颜色,其中有几幅画作都出自同一位匠人之手,这位画者也是为德川家康华丽的陵寝日光东照宫作画的艺术家之一。这处建筑牌匾上的题字则是出自后奈良天皇手书。
毗邻本堂的大方丈和书院内存有中国古典及自然山水主题的屏风画。此外,庭园是京都府指定名胜,小方丈、钟楼和书院则是京都府指定文化财产。
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的阿弥陀佛坐像最初供奉在距此不远的八角堂内,自1998年起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展出,后出于文物保护目的,才于2008年移入正法寺法云殿内供奉。
寺院日常不对外开放,但每年都有几次特别开放的机会可供访客入内参观,比如,除夕夜就可来此敲钟,辞旧迎新。

正法寺的法云殿内供奉着一尊高大的阿弥陀佛坐像,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这尊阿弥陀佛结珈趺坐在莲花宝座上,面带安详的微笑,双手抬至胸前结说法印。佛像雕刻于镰仓时代(1185-1333),现为国家指定重要文化财产。
佛像本身高2.8米,以桧木制成。阿弥陀佛佛身上曾覆以金箔装饰,僧袍色彩鲜艳。背光(佛像背后象征佛光的莲花瓣状饰物)高4.8米,雕刻有13尊小佛像、祥云和其他装饰元素,至今仍能看到残留金箔的痕迹。佛像上没有造像者署名,但有研究者根据风格猜测它或许是镰仓时代著名雕刻家快庆的作品。
石清水八幡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践行神道教与佛教融合发展的社寺综合体,这尊阿弥陀佛坐像就是从那个时期留存至今、极为稀少的一尊佛教雕像。它最初被供奉于当时神社境内一个名叫“八角堂”的朱红色八边形佛堂内。明治政府于1868年颁布“神佛分离令”
(即拆分神道教与佛教),石清水八幡宫内的一切佛教设施都不得不被移除。为保全八角堂和阿弥陀佛坐像,一位正法寺的前任住持在1870年将它们迁到了距离寺院不远的一座古坟上。2008年,为了更妥善保护并保存文物,阿弥陀佛坐像被移入正法寺法云殿——这处佛殿专门为此而建。